在最新播客专访《如何比别人更早拥抱未来》中,Shopify CEO Tobi Lütke 完整分享:在 AI 时代,他如何“度过一天”,以及推动 AI 在全公司落地的实践经验。
AI 工具已经普及到每个工作环节。 但真正走在前面的公司,靠的不是谁用得多,而是谁用得深:
Tobi 自己每天用 AI 进行思维对练,把模型当作思维训练伙伴;
在全公司推行 AI 初稿、人工精修的工作模式;
还写了封全员备忘录,直接定下行为规则:AI 是第一选择,不是备选工具。
更重要的是:他不是喊口号,而是自己先用、亲手迭代、持续复盘。
他不谈理论,只做实事。
问题已经不是“要不要用 AI”的问题,而是这个更具体的问题:
一个创始人,能不能先让全公司养成用 AI 的习惯?
第一个动作|每天和 AI 对练想法
Tobi Lütke 不止一次公开说过:
“我每天都和 AI 对话,有时候还跟它争论。我把它当作一个聪明而又冷静的搭档。”
这是 Shopify CEO 用 AI 的第一个动作:不是查资料、写文案、做总结,而是先拿它当人聊一聊,让 AI 激发灵感。
不是把 AI 当搜索引擎,而是当思维教练。
在访谈中他举了几个例子:
“我常常给它一个想法,比如我们是不是该把某个项目砍掉?”
“我不想要标准答案,而是希望它反对我。”
“它会逼我换角度思考、挑战我原先的假设。”
这套用法,有点像创始人自带一个“虚拟合伙人”,天天找它推演思路。毕竟,创业者常常独自做决策,很容易陷进自己的盲区。而 AI 的好处是,它没有情绪,也不会怕你。它只是不断帮你质疑观点,让你更清楚地思考。
这类对练,往往不会有明确答案,但会让人更清晰。 不是找结论,而是逼出更好的问题。
这种 AI 使用方式,也正在影响 Shopify 内部文化:
- 不是上来就写方案,而是先问 AI 还有什么我没想到的?
- 不是用 AI 润色话术,而是让 AI 先写版本,自己再改进。
- 不是等想明白再写给 AI,而是边想边问,让模型帮忙推进。
在 Tobi 的用法中,AI 不是工具箱,而像一面镜子。让他不断审视自己、重新理解自己在做什么。
而这样的日常思维对练,也成了 Shopify AI 原生文化的基础。
第二个动作|把 AI 嵌进日常协作流程
Tobi 的第二个动作,是让 AI 不只是一个人能用,而是整个团队都用。
但他不是强推某个新工具,不是要求员工学培训课程。 他干的事情只有一件:
“让 AI 先动手 。”
他在播客中讲得很实在:
“我常跟团队说,先别管你写得好不好,先让 AI 写一版。你再去修改、扩展、打磨,最后上线。这不是让你省时间,是让你马上有感觉。”
这句话的背后,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作模式:
AI 写草稿 → 人接力完善 → 团队快速协作
他认为,与其靠人从头想,不如靠 AI 给出一个方向感,先开个头。
这套模式,已经贯穿 Shopify 的多个场景:
- 工程团队:AI 自动写初始代码,开发者从中间接手,再合并到主项目
- 市场团队:AI 生成第一版文案草图,人再进行润色与确认
- 内部沟通:开会前 AI 生成会议摘要,甚至提前写出几种不同方案建议
Tobi 自己也说过:
“AI 写得不一定准,但它会让团队很快进入状态。过去我们常常在从哪开始这一步卡壳,现在不太会了。”
但这并不是说 Shopify 完全依赖 AI 了。
恰恰相反:
他们没有复杂的管理制度、也没有专门的 AI 管理岗; 他们只是把 AI 融入了日常工作。
就像过去习惯先画草图,现在变成了先让 AI 写一版。
Tobi 推广这套做法的角度也很特别,他强调的不是效率提升,而是工作氛围的改变:让员工从害怕出错变成敢于尝试。
有了 AI 帮忙起草内容,员工更勇于表达、试错,不怕写错。真正好的 AI 用法,是让大家变得更主动,而不是更被动。
这是 Shopify 内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:
“AI 不帮你做决定,但可以帮你起步”
而这个起步的动作,正在让更多员工习惯用 AI 开头、再靠人推进的工作节奏。
第三个动作|写封备忘录,定下边界
把 AI 用起来是一回事, 但怎么用、用到什么程度才合适?Tobi 做了这样一件事:
他给 Shopify 全员发了一封 AI 使用备忘录。
这封备忘录很实用,明确了两个核心问题:鼓励什么用法,限制什么用法。
他明确表示:
“我们鼓励试错,但要有底线。我们用 AI,是为了放大人的能力,不是为了偷懒,更不是替代人。”
备忘录里,他明确了 3 条使用底线:
① 所有输入都要假设是公开的
他提醒员工:
“你提供给 AI 的文字、数据、讨论内容,都要假设会被泄露。如果你不愿在全公司会议上说的话,就别告诉 AI。对 AI 输入要保持最谨慎的态度。”
这条规矩对大公司来说格外重要,因为一旦数据泄露,影响面会很大。
Tobi 没有选择一刀切地限制 AI 使用,而是让团队明白:输入什么都要当作会被人看到,让他们主动把握分寸。
② 不能让 AI 直接发出去
这点非常实际。他说:
“AI 可以帮你写第一稿、出草案,但不能跳过你这道关。最终输出,必须由人审核。”
举个例子:
- 写给客户的邮件:AI 可以起草,但必须人看过再发
- 对外的公告、文章:AI 可以写草稿,但不能一键发布
- 写代码:AI 生成后,必须人工检查再提交
这背后,体现了对员工的信任:AI 可以参与,但不能越界。
③ 拿 AI 做工具,不做借口
这是最直接的一句:
我们不接受“是 AI 说的”这种理由。
Tobi 说得很坚决:
“你可以请 AI 帮忙,但最后的决定、文字、行动,还是你负责。AI 是你桌上的参考资料,不是挡箭牌。”
这条规定的背后,是 Shopify 一直强调的责任分工原则。
哪怕 AI 很强,也不能模糊谁在做决策、谁在承担后果。
这封备忘录没有讲战略,没有谈未来, 但它定了日常使用 AI 的基本共识:谁负责、怎么用、不能越线。
Tobi 说这不是限制,而是帮助员工更安心、更主动地用 AI:
“当你知道边界在哪,你就能更大胆地探索。我们不想禁用 AI,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把它引入流程。”
而这份底线清单,也成了 Shopify 推广 AI 应用的基本准则。
四、带头上线一个 AI 项目
光说不练,是多数组织 AI 推进失败的根源。
但 Shopify CEO Tobi Lütke 没停在备忘录、流程、原则上。他还做了一件关键的事:
CEO 自己先用起来。
这不是说他写代码,而是他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:在团队面前试错、改进、测试,把经验分享出来。
他做的项目,是一个“AI 搜索助理”
Tobi 在 2024 年底设立了一个团队,要解决一个很具体的问题:Shopify 有几十万个页面资料,员工找东西太难。
于是,他提出一个目标:
“让 AI 能在内部知识库里查资料,回答问题,像个搜索助理。”
这不是 ChatGPT 插件、也不是Copilot 的复制品。 他要求 AI 能做三件事:
- 找准资料:在成千上万文档里,找到相关内容
- 能总结提炼:不是全篇复制,而是提取重点、解释含义
- 有来有回:可以接着追问,而不是一次问完就断了
他们不是要造一个万能机器人,而是造一个能回答内部问题的 AI 员工。
这个项目最终变成了 Shopify 内部上线的工具,现在叫做:AI-powered Internal Knowledge Assistant(内部 AI 知识库助手)。
他不是旁观者,而是第一批试用者
Tobi 的参与不是来听听进展,而是全程亲自上手:
加入第一批内测,故意提一些模糊问题来测试 AI 的回答质量,还会写详细的反馈笔记,指出哪些回答实用、哪些太绕。
他说自己不是在验收成果,而是在参与训练。
他甚至把这个工具拉进了自己的 Slack 频道,在日常会议中随时问它问题。
Tobi 的做法打破了传统的开发模式:
“不是 CEO 给出方向后等待汇报,而是全程跟进,在群里实时提需求、测试产品、给出反馈。”
一个项目落地,带动更多人敢用起来
Tobi 在访谈最后说了一句话,值得每个创始人反复思考:
“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:创始人怎么做,团队就怎么做。”
如果创始人自己不用 AI,团队一定不会用好。关键是不等 AI 成熟,而是边用边做边成熟。
这也是 Shopify 能把 AI 从理念变成习惯的核心原因:
- 创始人愿意用
- 创始人愿意在第一线用
- 创始人把用不好当成学习机会,而不是失败
这个 AI 助理不是 Shopify 唯一的 AI 项目,但它成为一种范本:
“不搞华丽的演示,而是从实际问题入手,用得起来、传得出去、看得见结果。”
如果说备忘录是把 AI 用起来, 那这个项目,就是让 AI 成为工作习惯。
结语:创始人先做到,AI 才能真的落地
这篇文章里,我们不是在看一个科技公司的 AI 报告。
我们在看一个创始人如何每天实践、不断试错、定期总结,用行动告诉全公司:
AI 不只是工具,而是新的工作方式。
Tobi Lütke 没讲 AI 能带来多少效率提升, 他只做了四件事:
- 每天用 AI 跟自己过一遍想法,理清思路
- 把 AI 工具变成流程一部分,从草稿到发布都参与
- 发布全员备忘录,把能做和不能做划出底线
- 亲自推进真实项目,做出落地样本
他讲的都是现在:现在你怎么用、现在你怎么推、现在你怎么改。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:创始人怎么做,团队就怎么做。
正因为如此,AI 是不是能落地,不取决于你有没有工具、有没有预算、有没有人。
而取决于这件事:
你这个创始人,是不是自己已经在用了。
现在,工具已经够多了。接下来,商业路径开始分化:
有的组织停在了解一下 AI;
有的组织,从创始人开始,把用 AI 变成一种习惯。
不是靠讲理念赢未来,而是靠今天的动作,把未来变成现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