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往数届WAIC,直观感受是医疗AI越来越少,颇有被边缘化之感。直至今年,大模型加持之下,医疗AI正“卷土重来”。
在现场会议及论坛,能够清楚地看到大量初创企业入驻与数字医疗大厂回归。
作为一个泛领域AI大会,腾讯、阿里、字节等互联网大厂每年都会携着大量前沿AI成果来WAIC,但大多紧扣城市、汽车、安保等赛道。
而在今年,大厂们重拾医疗,将其作为对外展示的AI版图核心业务之一。
此外,赛诺菲、诺华、Veeva、飞利浦医疗及大量药械企业也在论坛上积极讨论中国医疗AI的未来范式,出海、AI药物研发、AI临床应用、医疗普惠等关键词成为热门话题。
动脉网观察到,在风口之下,医疗AI正沿着两条路径快速下沉。
路径一:破碎的AI开始成体系地赋能医疗
进入大模型时代前,医疗AI总是以“节点”的方式现身于医疗领域中的各个场景,如诊前的预问诊、诊中的单病种辅助诊断。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某一特定问题,却因为价值有限,很难跑通商业模式。
此外,由于AI研发需考虑开发成本及未来应用能够覆盖的用户数量,这类应用通常集中于某些高频的、大通量的场景,因而漏掉了医疗场景中大量分散却亟须AI赋能的场景。
如今的智能体或能改变这一现状。
它的本质是 “主动目标驱动的实体”。相较于解决特定领域单一或窄范围任务的传统AI工具,智能体能够自主规划并执行一系列行为,持续自主学习,以达成动态目标,适应动态环境,并能与用户进行复杂交互。
置于医院这一领域,智能体的出现意味着AI能以“环节”为目标进行赋能。它不仅能够处理主流的任务,还能对一些细小场景进行学习,进而将数智化能力融入医疗的每一个角落,解决医生日常工作中所需解决的所有问题。
以体检为例。近年来这里已经孕育了大量AI,它们有的能够自动分析报告,有的能够预约套餐,但这些应用是独立、分散的,访问流程复杂,且需要用户发出具体指令才能推进。
相较之下,腾讯健康在WAIC上展示的智能体“健康管理助手”对体检过程中乃至体检后用户需要用到的各种智能工具进行了整合。
譬如,“健康管理助手”可以充当“健康哨兵”,以体检报告、检验检查报告智能解读为基础,帮助用户动态分析健康状况,发现潜在风险,进而给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。
日常生活中,它也能担当用户的“行动教练”,通过长期的智能跟踪健康指标变化,帮助用户有效、及时地发现潜在健康风险,克服无法进行长期健康管理的问题。
过去用户只有在身体不适时才会在微信、小程序等入口寻找医疗服务,这是一种低频的、被动的使用方式,不能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。
“健康管理助手”这一可视化的AI智能体不仅对AI能力进行了整合,还改变了用户的使用模式,同其建立起了高频的、长期的关系。
初创公司中,亦有不少企业瞄准一些过去数智化程度比较低的场景,引入大模型进行逻辑重构。如福鑫科创便将AI工具引入了模拟患者场景,通过数字人模拟患者提升规培医师临床能力,为医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问诊产品,还原真实问诊场景。
此外,福鑫科创还将智能体引入数据分析与应用场景,未来临床医生有数据分析需求后,仅需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对智能体发出指令,FusionAI智能体便能迅速理解任务目标,自主规划出一条包含数据探索、多维查询、深度分析、报告生成与可视化的完整工作流。
而在AI主动健康管理方面,则建立“主动随访+健康宣教+个性化推荐”体系,辅助医院精准触达目标患者,帮助患者完成随访、挂号、开具检查检验、诊疗等全流程的诊疗闭环。
路径二:从通用到垂直,解决深层次临床问题
与医疗相关的C端场景赋能固然重要,但更大的价值仍然隐藏于临床中。
2025年没有DeepSeek,国内做临床专科模型的企业与医院屈指可数,很多企业、医生没有意识到大模型能为医院带来的颠覆性价值。
直到DeepSeek赋予了他们本地化部署、模型定制的能力时,医疗专科模型开始爆发。
自今年2月全面开源以来,京东健康持续聚焦打造“京医千询2.0”,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开放,推动医疗人工智能从全科服务向更复杂专病领域纵深拓展,形成“三引擎+四模型”技术架构。
简单来看,“三引擎”即具备循证数据的引擎、具备临床病例的引擎,以及实现医患交互仿真的引擎,其核心目标是完成可信的数据训练,为“四模型”(即全科医生模型、专科医生模型、健康Agent、影像大模型)的能力升级持续提供动能。
据京东健康探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国鑫介绍,“京医千询2.0”目前已重点在拟人对话、可信推理和医学全模态等方面实现显著突破。“拟人对话”能为用户带来高度人性化和自然感的对话体验。不仅能够理解用户的语义,还能模拟人类医生的问诊方式,进行多轮病情询问,按照循证医学的逻辑要求,给出合理的建议。
“可信推理”是AI医疗的基石。“京医千询2.0”严格遵循医生临床诊疗思维路径,注重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、思维深度与问题难度的结合,具备反思机制和专家反馈的自适应能力,并经过超140个临床科室医生,及百万级真实临床复杂病案的专家评测,以确保医学推理的可靠性。
“医学全模态”则是大模型走向临床深水区的必由之路。“京医千询”已实现对文本、影像、检验数据等多模态医学数据的综合解析,能为精准诊疗提供全面支持。
基于“京医千询2.0”的基础模型能力突破,京东健康正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入AI规模化应用新阶段。
就在WAIC 2025召开前夕,京东健康旗下“AI京医”大模型产品体系迎来重要进展,除了再次升级了以AI医生“大为”为核心的多专业角色智能体能力外,京东互联网医院还上线了超500个专家医生智能体。
至此,京东健康率先构建起“AI医生+多专业服务角色智能体+专家医生智能体”的AI健康全专业服务矩阵,在全科大模型与专科大模型中同时完成布局。
另一家值得提及的是联影智能。
由于医学影像数据更难获取、更难清洗,国内目前着力影像大模型的企业并不多,而联影智能是现阶段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。
在WAIC分论坛上,联影智能展示了全球唯一的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。该智能体与过往的单病种 AI 存在根本区别,也并非市面上将多个单病种小模型简单堆叠、再包装成 “一扫多查” 的应用。
依托胸部平扫影像,可自动检出肺结节、骨折、肺气肿、主动脉增宽等 73 种胸部常见异常,其平均 AUC 值达 94%。
此外,该智能体不仅能实现从影像到报告的自动化输出,还支持医生以语音方式录入报告,开创了放射医生阅片诊断与报告撰写的新体验。
联影智能还在论坛现场组织了一场真实的人机协同挑战: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曾蒙苏带队,3名医生在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辅助下完成影像诊断与报告撰写,另3名医生则凭经验应战。
在现场3例病例中,智能体在复杂病例诊断上展现出较强优势。无AI辅助组医生需逐行排查每一个断层影像,并手动撰写报告,花费8分钟完成影像诊断和报告撰写工作,而有AI辅助组医生借助智能体,一键就检出肺结节、冠脉钙化等胸部异常,医生仅需要逐一核实诊断即可生成报告,整体效率提升25%。
总的来看,大模型从通用到垂直迁跃,并非只是简单的将过去的AI重做一遍。
在梳理、整合过往医疗需求中,新一代AI不再模仿医生的某一诊疗行为,而是完成了对于医生整个诊疗流程的高度复刻,能够像真正医生一样面对患者。
野蛮生长的大模型,亟须标准支撑
在动脉网发布的《2025医疗大模型研究报告》中曾在今年年初对国内医疗AI赛道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。
那时,市面上已有的医疗垂直大模型便已超过了300个,且绝大部分产品形态为智能体。
不过,AI爆火背后并未建成完整的监管体系,从技术到产品,从研发到跑通商业化,医疗大模型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,保证行业有序发展。
在WAIC上,蚂蚁集团旗下AI健康应用AQ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率先出击,针对“医生智能体”这类应用,联合发布了首个《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AI医生》标准体系,面向AI医生的基础要求、技术要求、应用要求和治理要求,围绕技术性能、隐私安全、数据治理、专科应用等4个关键方向开展首批标准研制,推动AI医生智能体开发与落地服务。
蚂蚁集团AI医疗总经理刘军伟认为:“根据实践来看,医生智能体需要具备高性能、高可靠性、高适配性,既要在技术上追求稳定与安全,也要在应用上符合专科专病的医学特色。”
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主任冯天宜则表示:“如今启动标准的编制工作,意味着医疗智能体迈入系统化、规范化的新阶段,也将为行业提供一套专业可行的评估基准。”
该标准的出台无疑为AI医疗发展打造可验证的行业参考。伴随更多细分领域的智能体出具标准体系,中国有望走在世界之前,成为专业智能体落地层面创新与规则的推动者,引领大模型应用层的迭代升级。
医疗AI转机在即?
尽管医疗AI在这半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愈发接近于一个真正的医生。但由于健康数据的所有权与伦理问题及医疗本身的严肃性,这里的创新比之算力基础、自动驾驶、机器人等领域,还是略显失色。
包括腾讯、蚂蚁、京东在内的互联网大厂,他们能够凭借自身互联网基因迅速跑通C端部分的应用,建起稳定的用户流,但并未提及如何解决商业化环节的挑战。
长期困扰医疗AI的盈利,短期内也不会因为大模型的崛起而消解。
不过,我们坚信,医疗AI在历经数年的失速后,依然存在爆发可能。
今年的WAIC,我们已经目睹了政府、卫健委、医院、研究机构及企业们的决心。他们开始合力制定AI行业标准,推动健康数据流通,构建深入临床大模型应用范式。
这些行为背后隐含的是对医疗AI价值的公允。当AI带来的提质增效能被精准量化,我们或许能在未来数年之内看到医疗AI跑通商业模式,成为医疗生态中每一个角色的必需品。